{{ 壹. 談談木吉他伴奏 }}_08
在介紹了以一把木吉他伴奏為基底、倆位極為優美的人聲所組合呈現的『Scarborough Fair』之後,我們對於人聲主旋律的『二聲部』交叉流動的方式應該還留有一些個清楚的印象;今天,想反過來介紹『單一人聲主旋律、二聲部吉他伴奏』的典範,來做為一種音樂上有趣的對比與學習。
當然,在古典音樂的範疇裡,『二聲部』的音樂寫作並不是一件特別的手法;以巴哈(J. S. Bach)來說,在一把魯特琴上寫一個『兩個主旋律線條交錯』的樂曲來演奏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rnRL5i7CZ0 ),或是寫雙小提琴協奏曲來表現主題的相互呼應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eTVfMb2uME ),似乎都只是這位音樂巨匠的一種日常心智活動(或根本也許只是一種心智遊戲?)。但今天想介紹的,是指『用兩把吉他共同來伴奏一個音樂主旋律』的音樂表現手法。
這其中的難處是:兩把吉他都具備可以同時處理旋律、和絃、節奏的能力與條件,要如何分配兩把各去處理什麼聲部,才能讓任何一把吉他都有它的獨立性、而聲部豐富飽滿,但又不致於干擾了另外一把吉他的線條與發展。對我來說,在流行音樂聽眾的耳力能夠辨識與欣賞的範圍內(意思是音樂的內容不會孤芳自賞而有可聽性),能將兩把吉他伴奏處理得天衣無縫又具備彈奏樂趣的,恐怕只有Jim Croce這位『貧民』音樂家了!
[一.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]
曲目1-8 Jim Croce - Time in a Bottle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O1rMeYnOmM
雖然我很鼓勵與強調用耳朵聽力抓歌的必要性,但到了這樣一首編曲細膩的曲目,我覺得我們還是先來『看』一下兩把吉他分別扮演的角色,可能比較容易理解這種『彈奏的樂趣』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viLcMmpqRU
值得注意的是:
1. 我們一定會注意到這種『根音下行』的伴奏處理模式是如何地被廣泛應用!從第一篇介紹的『Blackbird』開始,這其中有許多曲目都不厭其煩地重複使用這樣的手法;甚至,在華語流行音樂中,不論是大、小調的根音順階下行,或是半音下行,幾乎已經成為一種通用的『公式』。但我們很少會直覺地去思考:『這樣的方式,與[主旋律]到底有什麼關係』。
很多時候,當我們在彈奏上遇到瓶頸,轉而向其他更有能力、經驗的老師請教突破的方式時,通常很容易得到一個共通的答案:『去學習一下樂理』。
『但我覺得樂理好像很難啊!』;『樂理?可是很多很棒的樂團、樂手都說他們不懂樂理啊!』;『Mmm…我覺得我看不懂……』。我們心裡的小聲音一直這樣說著~
我理解。所以我們只是先學習著一些很棒的曲目,每次都一點點地增加一些彈奏的難度,讓你循序漸進地先把『吉他彈奏』這件事,做到『物理性操作』的熟練;而其實在過程中,不斷地將這些音樂處理的重要資訊,洗腦式地建立起你的聽覺慣性(或者說一種『格式化』?),然後現在才請你思考::『這樣的方式,與[主旋律]到底有什麼關係』。
這樣的旋律間彼此互動的關係,其實就是一種『對位』的關係,而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,熟悉以及應用了一些你以為你不會去接觸的樂理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F%B9%E4%BD%8D%E6%B3%95
2. 如果你開始意識到:『原來主旋律這個線條,是其他伴奏旋律線條的中心參考』,那麼,對於和絃與和絃之間的連接,你應該也就可以理解這中間存在著『伴奏旋律線條』進行的意味。
3. 如果你開始意會到:『那麼…和絃被定義的方式……是不是與[很多條旋律線同時進行]會有一定的關係?』我~~~我就要感動得掉眼淚了!
高二升高三的暑假,當別人在圖書館奮力準備著隔年的大考時,我對著這本『基礎樂理』苦思不得其解,心裡想著:『這到底是在講什麼啊!』,對於學業的荒廢以及心中嚮往的音樂又不得其門而入的挫折感,讓我深深覺得自己完全是在浪費生命與時間。
我完全不記得究竟是什麼契機,我忽然意識到:『音樂的進行等同於時間的流動』,也就是說,樂理書上的每一句話,都應該是用『橫向移動』的動態方式來看待,你就會看到很多的旋律線彼此用著一種對話的方式在呈現著;而對比地看,在任一時間點,你將這些橫向移動的旋律線,用『縱向』的刀法切一塊下來,你拿在手上的,就是一個一個的『和絃』。
4. 再回頭看看這首『Time in a Bottle』,那些個『看』起來很奇怪的和絃按法,你就會理解它們其實是在做兩件事:
a. 各自的單一把吉他上,低音部有一個線條,高音部有一到二個線條,為了同時處理到這些聲部,所以必須採用非『盒框式』的處理。
b. 兩把吉他之間又互有和聲補強的關係,所以在處理彼此的和聲關係上,會更考慮旋律把位的變換。
5. 在雙吉他伴奏的編寫上,『把位』,會是多麼重要的切入點啊!
以上。
在這個系列的文字裡,我一直很強調吉他彈奏上『肌肉物理的橫向移動』,以及『突破盒框式和絃思考』,原因其實是:終究這些『伴奏』的功能,是以『其他的旋律線』來包覆、豐富主旋律的整體聲響,如果我們希望能在未來的音樂探索的道路上,學會自我教育的方式,我認為,去思考旋律之間彼此的依存關係所發展出來的音樂面向,應該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。
說到Jim Croce這位早逝的民謠巨擘,我覺得他比其他有著輝煌戰績的藝術家們,更像是一個一直還活著的真實人物;他的發展並不是那麼順利,他所有一切的努力,也讓我覺得更像一個會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『人』!
因此,很想多表述一下他的生平: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Jim_Croce
http://www.twwiki.com/wiki/Jim%20croce
在他不是太多的作品中,類似『Time in a Bottle』這樣的雙吉他伴奏還有好幾首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N1nMpmC0n4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aE-sBJQixg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HVBzLGAIbU
但因為想在這一篇文字中導入我對於旋律與和絃之間關係的認知,所以特定來聊『Time in a Bottle』;而這首曲子,在近年的好萊塢英雄電影『X戰警-未來昔日』中,導演特地選做其中一位變種人『快銀』的主題曲,我覺得整個畫面處理的巧思以及高科技的後製,用這首來自1973年的作品來詮釋,更有著對於『時光』的一種寬廣的延伸感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6jNc-HDwVA
而這一篇文字,也做為我自己對於高中時光那些掙扎的過程,以及對於『時間』體悟的一點點緬懷。
希望這也能幫到你,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『Time』這個抽象的意念。
祝音樂探索之旅繼續順利愉快!